核心技术

抗疲劳制造新技术简介

发布时间:2022-03-17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730

一、关键器件的抗疲劳性能与表面完整性

1.1、关键器件的失效形式与表面完整性

磨损、腐蚀、断裂,是工程金属构件的三大主要失效形式。在断裂失效中,疲劳断裂的经济损失和危害最大(会危及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占比也最高:航空工业约占80%90%,一般机器制造业约50%以上。机器或重大装备中,金属构件、工模具的磨损或疲劳破损,占比约60~80%

构件基体材料的性能主要通过“冶金成分、轧制或锻造、热处理”等前制造过程初步获得,再采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和加工硬化”等传统强化机制获得提高,已基本达到天花板状态,再依靠传统强化措施增强材料疲劳强度的空间十分有限。

1964年,Field MKahles J F提出了金属器件表面完整性的概念后人持续研究,丰富和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显著增强了关键器件的抗疲劳性能。

航空、重型装备等所用的高强度器件对应力集中缺陷的敏感度更高,其裂纹源等敏感缺陷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占比更大,其表面完整性就愈加重要。

F111等军机事故,促成美国空军于1971/1974年颁布了USAF《军机安全寿命设计规范MiL-A-008866A/《飞机损失容限需求Mil-A83444》;中国于19851989颁布了军用飞机安全寿命和损伤容限设计规范意在强制执行“疲劳设计+损伤容限设计准则”,以提升关键器件成品和服役期的表面完整性,以增强重大装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表面完整性的改善空间和对重大装备增寿的贡献程度较大,因此,在提高器件基材性能的前提下,同时高度重视改善其表面完整性,这是提高关键器件疲劳强度和服役寿命的正确途径。

1.2表面完整性概念和评价指标

表面完整性:是对工件已加工表面层的改变状态和性能的总体描述,针对的是工件加工后表面200~500um以下深度的微观几何特征和材料组织特性及其改变规律。

主要评价指标有:

构件表面形貌(粗糙度、波纹度、纹理和表面缺陷、变质层状态等);

表层组织强化指标(晶粒细化程度、位错密度、孪晶密度、强韧硬指标等);

表层应力强化指标(残余应力状态、数值和深度等)几方面。

其中的负面指标——表面微裂纹、表面变质层、表面加工痕迹类缺陷、表面粗糙度、拉应力等,是增加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破损裂纹源、降低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

其中的积极指标——光洁度等低应力集中的形貌指标、晶粒细化程度、强韧化程度、适度硬化、表面残余压应力数值及其深度等,是降低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或闭合裂纹源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提高构件的抗疲劳、抗磨损和耐腐蚀性能。

1.3提高表面完整性的技术措施

传统的普通机加技术制造的构件,其表面完整性的指标较低,是在毫米级尺度的质控措施,表面变质层及微观缺陷普遍存在,难以满足高寿命的要求,例如,低应力精磨或简单抛光等,精磨构件的疲劳性能会高于粗加工件25%以上等,提升有限。于是科技界开展了提高金属构件表面完整性的持续研究,创立了表面工程抗疲劳制造等制造技术学科,着重于微米级尺度把控表面质量,研发了金属表面强化的“后制造技术”措施,主要可分为等材强化增材强化

等材强化即:在不增减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对关键构件的原位强化技术。

其传统部分包括:表面热处理强化(渗入碳、硅、氮等)、表面机械强化(挤压、滚压、各种抛丸、喷丸等(美国军标强制规定σb1500MPa高强度钢制零件都须喷丸强化,指传统喷丸,也有抛丸),但大多遇到瓶颈,提升空间有限。

现代部分包括:

激光冲击(LSPWLSP)、超声冲击UP、高动能微锻HEMF、等离子束等高能冲击强化技术,是先进的高能冲击塑变强化技术。其中HEMF的性价比较好。对构件尺度的改变,一般在10um左右,基本不影响构件精度,即使不做二次精加工,也可正常使用。

增材强化技术,主要包括:镀膜(CVDNCTLDC微增材技术)、电弧堆焊、等离子or激光熔覆等。其中的NCT,匹配特殊的纳米功能材料,能够在器件工作面镀上一层纳米级的功能类强化膜(抗高温蠕变、抗氧化或增加润滑性能等),以提高器件在恶劣工况之下的疲劳抗力和使用寿命,性价比较好

1.4、中科多元强化技术研发基础——高应变率力学

应变率是表征材料变形速度的一种度量指标,即应变相当于时间的指标。在研究材料动态应变力学性能实验中中应变率10~102/s高应变率102~104/s超高应变率104~106/s。后两者对应的高能加载强化方式,就是“高动能冲击”。

高应变率力学:主要是以短历时、强动载为特征,研究金属材料的高应变率与温度、微观组织进化或相变之间的耦合问题。相关研究文献数千篇,积累了指导工业实践的良好基础。

由于传统的材料硬化存在·脆共生倾向,会同时降低材料韧性和疲劳抗力,所以,冶金或制造业的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表面强化新技术,希望通过缩小材料晶粒等途径,获得“强韧性能”的同步提升,同时创建压应力层,改善表面形貌,提高表面完整性。其实现的技术措施,就是“高动能冲击”。

高速载能介质冲击靶面相当于绝热过程,大部分能量转变为靶材的微观塑变功诱发晶粒细化,同时,部分能量被转化为热能传递给靶面,从而使其温度明显升高,甚至可达到相变温度,诱发马氏体相变;合理的温升,会降低靶材屈服极限,从而辅助于细晶强化过程的深度进行。

1.5中科高能强化技术措施的镜鉴

——高能物理微粒子高速轰击制作超级材料实验案例

    粒径10um金属粒子被加速到600~800m/s(超过音速340m/s),高能量轰击靶面,诱发靶材发生晶粒细化(原位纳米化),借助于精密显微摄像技术,获得多模态视图,揭示了超高应变率之下,靶材的晶粒细化演变过程:


1 原晶粒的动态孪生再结晶过程——显微组织细晶化的演变示意图

这个过程被称为纳米孪晶辅助的再结晶”NTAR。微粒子轰击的速度越高、参数越合理,靶材的应变率和应变量就越大,其孪生再结晶的程度就高,随着晶粒以双胞胎形式反复分解成新晶粒(即孪生再结晶),晶粒也就变得越小:微米化纳米化,直到获得热稳定性等综合性能优异的纳米孪晶组织(理想目标是“受限晶体”)。

在针对铜材的类似实验中,铜材的强度增加约10倍。此高能物理轰击靶材的研究成果,合肥中科已借鉴于金属关键构件的细晶强化。

★  中科多元强化技术——显著增强器件疲劳寿命的新技术

基于高应变率力学的动态塑变强化原理,借鉴高能物理实验的粒子加速轰击制作超材料案例,再结合实际工况、强化目标和性价比要素,试验、总结、优化、再试验……步形成了中科聚能高能强化技术HERHigh Energy reinforcement)体系,主要包括LSPWLSPHEMFUP;必要时与公司研发的纳米镀膜技术NCT结合使用,可获得更高的增寿效果。

根据不同的器件工况或产品价值、性价比要求,可以适配相应的HER强化技术和黄金工艺参数——通过施加足够高的适量动能冲击构件表面,激发其发生高应变率和应变量的剧烈塑变,显著提高关键构件的表面完整性表层获得致密的强韧坚硬层促使构件获得耐磨、抗疲劳性能的大幅提升。主要机理为:

1)清理靶面变质层、消减微缺陷:如去除切削硬化层、脱碳层、氧化皮等

2改善表面形貌特征:消减机加纹理,弥合微缺陷,降低粗糙度和应力集中系数

3改善表层显微组织:晶粒变形、亚晶粒细化、晶体点阵畸变,显著增加位错密度等,在提高材料硬度的同时,提升强韧性,增强器件的疲劳抗力和耐磨损性能

4构建压应力层:消除易萌生裂纹的拉应力,创建压应力层,叠减器件的工作载荷,增强疲劳抗力

5在工作面形成微米级浅小微凹”(浅约3um、小约几十微米/约为冲击介质粒径的一半左右),有利于储存润滑油,形成油凹,增强润滑油膜的稳定性、连续性,提高润滑性能,减小摩阻和磨损。

6量化研磨:量化消减微凹的显微突起,让精密度要求极高的摩擦接触面,变得更加平滑和低摩阻。

上一篇: 已经到达第一张
下一篇: 精密阀片冲模——超越顶级欧企的强化技术